三八妇女节临近,利用星期四下午工会活动时间,bat365中文官方网站组织女职工参观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南后街和三坊七巷。南后街与福州繁华地带八一七中路仅一街之隔,北起杨桥路,南至吉庇路,全长六百多米,是三坊七巷的中轴线。西侧有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东侧依次排列着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我们一走进新盖的汉白玉街牌坊,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古香古色的仿古建筑,一座座修茸一新的高墙窄门的院落,表面上看原木本色的古民居并不张扬,临街的店铺也透着寻常的气息,而当我们在讲解员杨小姐带领下进到坊巷之中、庭院里边,宛若步入明清民国的“大观园”。
走在以皇帝待从官——“郎官”命名的郎官巷(宋代刘涛及儿孙几代沿袭了宫庭的郎官职务,便产生了巷名),脚下是被岁月磨得溜光园滑的青石板路,窄窄的路旁依然是斑驳的青瓦粉墙,柴黄陈旧的门扉,闻到那新刷的油漆香味,还有斜逸墙外的三角梅……,街巷显得那样古朴宁静。忽然队伍在一座高大威仪、方正严肃的古宅大门前停了下来,小杨指着说这就是清代道光元年(公元1824年)进士,曾任知县、知州林星章故居,即我们参观的第一个景点——“二梅书屋”。大家仰头一看,门前用材考究,结构严谨,制作精美,恰显官家气派。跨过高高的门槛,迈进石框的前门,我们来到了宽敞明亮的天井和庄重堂皇的大厅。厅堂上那横跨的灯梁、溜金的屏风都显示当时主人家的荣华富贵。古宅是四进大院,二进西墙外小庭院正是全院的核心——“二梅书屋”。小杨介绍说当时主人在书房和藏书室之间的天井里种植两株红白各异的腊梅,故取其名。书屋东墙弄里筑有假山雪洞,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假象,其实它是连通一进和三进的通道,穿过这雕塑七星北斗的雪洞,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紧挨着的后花园里一株百年老荔枝树旁,层迭的假山雪洞,六角半边亭,鱼池石栏和一座小白塔。据小杨介绍这是按很久以前的老照片里模样修复的。园北的是二层木楼,一层东屋隔墙上用毛笔书写的古诗词组成条屏一排,历历在目。西侧曾被房管所改造成住户,这就是中国科学院林惠民的家,这时引起了大家一阵哗然。他是我校的校友,数学系81届毕业生,我们当中有的毕竟还是他的老师或同学。我们一行走出大宅的后门,便到另一条巷——塔巷。其后门为清末民初的青砖拱门,配以红漆双开木门与前门相比,显得格外亲切随和,优雅大方,一派书香景象,这也是三坊七巷里不少大户人家的共同特色。
从二梅书屋出来穿过南后街,我们又来到衣锦坊,最早叫“通潮巷”,意味着当年这里曾是相通西湖潮水的小桥流水人家。北宋宣和年间“兄弟双知府”陆蕴、陆藻改名为“禄锦坊”,后南宋淳熙年间江东提刑王益祥衣锦还乡,再次将坊改成“衣锦坊”。可见这里后来是名士贤达富贾辈出的地方。我们参观的第二个景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榭戏台”。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后为清代富商构置并扩建成正院、别院和花厅,每座三进,其中大厅为“明三暗五”的六扇五开间,足见后来主人财大气粗,投机取巧的商贾本色,因此他在花厅园林里的约六十多平方米水池上搭起了全部杉木结构的戏台就不足为奇。我们叹为观止地是戏台上那方形的藻井天花顶雕鹤嵌蝠,且刻工精美,寓意深刻,又具有现代音箱似的回音共鸣功能,戏台左侧配有化妆间和演员走廊,右侧为假山雪洞,夏天里起着空调的作用。隔水正对相望的二层木楼是主人的大客厅,一层为男主人与宾客的座席,二层为女眷们看戏的闺房,这座木屋构件的雕工华丽而又精细,隔墙漏窗、青石柱础、南瓜型悬钟、龙鱼状雀替、飞翅的卷拱十分罕见。据小杨介绍,这里开放后逢重大节日和活动还举办戏曲专场,供游客欣赏。水池里的金鲤红鲫,一对鸳鸯也在水中享受戏剧音乐带来的快乐。
我们在讲解员杨小姐带领下边走边观赏古街的风光。元霄节过后不久,节庆的气氛仍溢满这个古老的街巷,眼前的景象焕然一新,安民巷、衣锦坊等烫金大字熠熠生辉,“米家船”裱褙店,“聚成堂”书坊等老铺也整修一新,福州的新老“三宝”等传统工艺(旧的为脱胎漆器、牛角梳、油雨伞;新的为脱胎漆器、寿山石、软木画)店铺,“同利肉燕”,“木金肉丸”等中华百年老字号的名牌小吃也入驻南后街,甚者有台湾名点小吃,老外“肯德基”等纷纷加盟。那错落有致,流畅优美的传统封火山墙立面与商业铺面建筑形成鲜明的色彩和风格对比,让人惊叹旧与新的和谐,传统文化与商业文化的融合。我们漫步其中,彷佛经历着当年“衣锦坊前南后街”,“北京古街琉璃厂”的繁荣景象,深感到三坊七巷所承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特色与价值太重太重。啊,不老的三坊七巷。
郑行泉 2011.3.8
附件:
DSC03673.JPG